昭通70 后80 后90 后的春运故事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求学、打拼、追梦。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前集中返乡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大流动、大迁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春运。
又是一年春运季,1月29日,记者采访了3辈人的春运故事。他们,曾经来自河北张家口、陕西安康、云南昭通,他们春运经历的真切细微感受,见证了交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刘建忠:军功章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沟通方式单一,见一次面不知下次在何时,分别时真得是难舍难分!”回想起27年前的春运探亲,51岁的刘建忠至今记忆犹新。
刘建忠,河北张家口人,现在昭通从事媒体工作。刘建忠所说的那个年代,指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1990年12月,刘建忠应征入伍来到了山西忻州。
这,是刘建忠第一次跨省出远门。而且,一去便是4年。
“那时候,和家人平时主要的沟通方式,就是书信,可谓家书抵万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对亲人无尽的思念,父亲殷切的希望,刘建忠将这一切藏在内心深处、转成工作动力,勤学苦练、看书读报、拼命追赶,在大大小小的报纸上发表了许多“豆腐块”。
当兵3年后,获批探亲假,刘建忠别提有多激动。
“穿上崭新的军装,用布包好三等军功章,剪好发表在不同报刊上的文章,买了山西特产小米、红枣……”手里攥着像火彩盒大小的火车票,刘建忠踏上从忻州至北京转张家口的火车,10多个小时的车程,虽然一路站票,但他似乎看见了与家人团聚的温馨画面。
“中途临时停靠上下旅客,刚好瞅准一个座位,腿都站麻了,坐下去没多久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没座位,又赶紧给让座。”刘建忠说,穿上了军装,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
“当我把一枚亮闪闪的军功章和自己发表在报刊上的铅字文章捧给爹时,他一脸的阳光灿烂。爹说,儿啊,要的就是这个,我总算给你选对了地方!”刘建忠没有让父亲失望,这份荣誉,成为家人最好、最引以为傲的“新年礼物”。
拼搏的经历最壮美,读书看报、勤练多写,这不仅让父亲满意,还给刘建忠带来幸运。
《送别时,妈妈没有泪》,刘建忠所发表的多篇文章吸引了昭通一位女教师的关注。两人鸿雁传书、暗生互慕、倾诉衷肠,逐渐发展成恋人。
“1995年的春节,是一段幸福的起点。”那一年,刘建忠从忻州坐火车至成都,由成都坐客车到宜宾再转班车到大关,通过近3天时间,不远万里来到准丈母娘家拜年。
“3年热恋,不是她从昭通到忻州,就是我从忻州到昭通,真的是经过万里长征,爱情经受住了时空的考验。”后来,刘建忠和妻子给儿子取名“刘征”,纪念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朱付根:第一次在昭通就地过年
1月29日早上11点过,记者打电话给朱付根时,他还没起床。
“疫情,怕父母担心,今年不回去了,就在昭通就地过年了。”放下电话,朱付根显得多少有点失落和遗憾。学校刚刚放寒假,他是要把疲惫的精神劲缓冲过来。
34岁的朱付根,陕西安康人,14年前来到昭通师专读书,毕业后在昭阳区田坝乡当过6年村官,现在是巧家小河中心校的一名老师。
“花了30多块钱,用学生证买了半价火车票,算好到家具体的时间后,就一直等着启程的这个日子。”2007年春节,对朱付根而言,是离家时间最久的一次,而且还是跨省。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言辞不多的朱付根把内心浓郁的情愫藏在梦中一点点小心翼翼的解开。
简单带了几件换洗的衣服,朱付根和几个安康老乡踏上从昭通至重庆转安康的火车。太久没有吃到妈妈的拿手菜,太久没有听到妹妹等亲人的声音,朱付根仿佛又梦见那熟悉的场景:妈妈在一旁炒菜……
“让一让,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 长长的拥挤的车厢里,列车员推着小货车,一边走一边喊。
因为买的是站票,朱付根刚刚靠着别人的坐位没眯一会儿,回忆就被列车员清脆的声音打断。
盯着窗外,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老乡的话也不多,睡一会儿醒来,几人相互轮流看着行礼。
这,成为朱付根第一次春运回家火车上的记忆。
“后面几次回家,带了特产昭通酱、苹果、绿豆糕等。”朱付根说,后来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运,人太多又挤,停靠昭通站时间又短,差点没有挤上火车。
“就地过年,思小家顾大家,豪情义气满山河”“不能回家,不必牵挂,盛世年,处处皆故乡”“不管你在哪头,故乡依旧在那头,越来越傲娇,越来越耐看”……近段时间,全国疫情再次多点爆发,充满太多不确定性,昭通各地倡导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朱付根响应了这个号召。
春节第一次留在昭通过,朱付根说,过年时他想通过微信视频向家人表达新年的祝福。
杨大勇:鼠年回4趟是想再多看看父母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原来我想衣锦把乡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
2007年11月,《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首歌蹿红大江南北,唱出了外漂游子的心声,也唱到了杨大勇的心坎上。
28岁的杨大勇,昭通彝良人,南漂一族。2006年辍学之后,便和堂哥去广东东莞打工,先后在电子厂、金融行业打工,目前自主创业。
“我是2年后的春节才回老家,印象非常深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杨大勇回忆,2008年的春节,他和4个老乡买了从广州到昭通的火车票,“是绿皮车,特别慢,用了将近26个小时,人特别挤,空气中夹杂着各种气味。”
到底挤到什么程度,杨大勇回忆,一个老乡的鞋子上火车的时候甚至被挤掉了。
“我们还在开玩笑,到了昭通,如果接车的人找不到,看见一只脚没有鞋的人就认得了!”
为什么选择2年后才会家,杨大勇给记者讲了一段辛酸的故事。
“3个月的试用期,每个月590元的底工资;试用期过后每月底工资690元,加上加班费,一个月各种苦下来有1500元。”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在激烈竞争的东莞扎根太难了,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无力、茫然。杨大勇说,只要挺住,就会有提升的空间和各种机会扑面而来。
通过15年坚守、磨练、打拼,杨大勇现在一个月能赚到2—3万元,还买了车,事业小有成就。
“以前回家是因为在外面经历了压力,回家能得到父母温暖的呵护。现在想回家,是因为老家有父母!”1月29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杨大勇道出2008年与2021年回家的不同目的。
在和记者通电话时,杨大勇介绍,自己和老乡正在从东莞自驾返回昭通的路上。
“算上这一次,2020鼠年是我第4次回家。”广东对口帮扶云南后,先后开通了昭通直达深圳、广州的航班,交流也更加密切了,2020年杨大勇就参加过东莞帮扶镇雄的一次扶贫考察。
“现在要么是坐飞机,2个小时就到昭通;要么就是自驾,全程高速,20个小时就到了。这两年昭通交通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太给力了!”杨大勇感慨道。
张梦:手机一键操作每年都回乡
“思乡情切,首次回家的感觉真爽!”2018年,春节前20天,张梦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昭通大关。
22岁的张梦,目前是南宁师范大学大四新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聊起大一经历过的春运,她感受颇多。
外出一个月,不觉得有什么;三个月,就有点想家;半年,情感就会很深、很浓烈。张梦回忆,2017年9月考入南宁师大,这是她第一出省,也是一个人独立生活这么长的日子。
随着交通方式的巨大改变以及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不管是和父母的沟通方式以及出行渠道的选择,与70后的刘建忠、80后的朱富根、90后的杨大勇相比,在张梦这批大学生身上已经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买票,都是在手机上操作,可以自主选择回家时间,通过微信就能实现。”2018年春运,张梦通过手机在线预订了从南宁发往昆明的高铁票,留出时间差,她同时预订了从昆明直达大关的商务车。
高铁环境舒适、安静,商务车个性化定制,加上学校提前放假,张梦的春运经历并不像我们想得那么拥挤。
第一次返乡,张梦带了很多东西,除了书,还有南宁当地的特产螺蛳粉、桂花糕等等。由于没有经验,还吃了天气的亏。
“南宁和昭通温差有点大,10多度呢,下车后就感觉一个字:冷!”
返校的时候,张梦带足了云南的特产:绿豆糕、腊肉酱以及鲜花饼等,与不同地方的舍友分享、交流美食。
记者和张梦交流时,2021年春运前半个月她就回到了昭通。
“南宁是低风险区,昭通也是低风险区,加上7月就要毕业了,还是决定回来。” 张梦介绍,以前每年春节回来,都是和同学聚一下,陪陪家人,走一下亲戚,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她的寒假计划有所改变。
“在家里看看书,帮忙做下家务,准备一下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 张梦说,等3月收假忙完毕业论文后,备考、找工作成为她2021年最迫切的一件大事。
(部分图片由刘建忠、刘阳锟 提供)
原文链接:http://jtyst.yn.gov.cn/Item/262706.aspx
- [湖北]省道路运输事业发...21-04-07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21-03-27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23-07-12
- 党史学习教育在行动:哈密...21-04-09
- 长江沿岸公司实地勘察北沿...21-03-23
-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公布...21-03-23
- 市交通局党委专题学习新民...21-04-09
-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开展...21-04-01
- 交通运输部点名曝光安徽一...21-03-24
- 截至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24-12-27
- 新疆阿禾公路迎来首次冬季...24-12-26
- 宁波空管站组织开展塔台消...24-12-26
- 西北空管局天通公司开展转...24-12-26
- 西北空管局天通公司召开1...24-12-26
- 中南空管局气象服务部组织...24-12-26
- 中南空管局管制中心顺利完...24-12-26
- 西南空管局技保中心完成英...24-12-26
- 云南空管分局党委开展中心...24-12-26